青藏高原边缘的旦马乡芨芨河地区,群山如巨龙盘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岁月的密码;每一块岩石,都写满自然的传奇。作为地质工作者,每当在野外看到萤石晶体绽放出绚丽的紫色荧光,在记录本上写下新的勘探数据时,心中总会涌起对地质事业的敬畏与热爱,但这份热爱背后,是无数次与艰苦环境抗争的汗水与坚持。

这里的气候,是最严苛的考官。夏日,烈日如熔炉,岩石滚烫得能灼伤人的手掌,皮肤在暴晒下层层剥落,嘴唇干裂渗血;转瞬之间,暴雨携着冰雹倾盆而下,打得人无处躲藏。冬季,狂风似千万把钢刀,裹挟着砂砾呼啸而来,即便裹紧棉衣,寒意仍能顺着毛孔钻透骨髓。崎岖山路是勘探路上的“拦路虎”,车辆深陷泥潭时,我们挥锹挖路,冻僵的双手早已没了知觉;扛起几十斤重的采样工具继续前行,高原反应带来的头晕胸闷,时刻考验着身体的极限。

在这险峻的“战场”上,寻找萤石矿脉绝非易事。我们如岩壁上的舞者,小心翼翼攀爬悬崖,地质锤敲击岩层的声响,在山谷中回荡。碎石滚落的瞬间,心跳也随之悬起。没有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我们便练就一双“地质眼”,在岩层裂隙间捕捉萤石的蛛丝马迹;告别舒适的办公室,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收获最纯粹的成就感。
旦马乡的地质工作,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责任的担当。萤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承载着当地发展的希望。但我们深知,开发与保护必须并重。徒步数十公里评估环境承载力,与藏族牧民耐心沟通矿区避让方案。为守护牧民的草场,我们甘愿绕远路、放弃勘探点。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连续12小时的坚守,只为精确测量矿体走向。下山时,双腿颤抖如筛,手上血泡结痂,却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当牧民孩子好奇地围在勘探仪旁,用藏语询问“石头能否变出金子”时,我更加明白,手中的地质锤,敲响的不仅是岩石,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萤石变幻的荧光,恰似地质工作的魅力——永远充满未知,永远令人着迷。每一次新发现,都是自然给予的珍贵馈赠;每一份勘探数据,都是我们写给大地的深情告白。
旦马乡的风,会记住我们跋涉的足迹;萤石永恒的荧光,将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地质工作之苦,磨砺着我们的意志;地质工作之乐,丰盈着我们的灵魂。未来,我愿继续做执着的“寻光者”,在大地的褶皱里,追寻萤石的光芒,也追寻地质事业的无限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