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技术及理论成果
地质风光
矿物晶体及标本展示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技术及理论成果 > 正文

对甘肃省礼县汪家山铜矿区域地质及矿体特征分析

来源: 地勘院
发布时间:2018-10-16
浏览:
  摘要: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造山带中秦岭褶皱带南亚带北以高桥—礼县断裂为界,南以临潭—山阳断裂为界,形成构造三角区。区内主要为一套碎屑—碳酸岩盐建造,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西汉水群。区内断裂、褶皱构造复杂岩浆侵入活动强烈,为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区块。本文对甘肃省礼县汪家山铜矿区域地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汪家山铜矿;区域地质;矿体特征;找矿

  矿区地处陇南山地北部的岷峨山地东麓,地势陡峻,山大沟深,海拔1700—2200米,相对高差300-500m,属中山地形。区内矿产资源主要为铜、铅锌、金、锑矿等区内断裂、褶皱构造复杂岩浆侵入活动强烈,为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区块。(见下图)。

  一、地层

  中泥盆统西汉水群(D22xh)。总的为一套复理石沉积建造,组成一向北倾斜的复式单斜构造。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五个岩性段。各层之间均为整合过渡关系。

  第一岩性段(D22xh1):分布于滩坪至铨水一线,其南侧与三迭系成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灰色中薄层细砂岩、粉砂岩夹薄板状微粒灰岩、绢云母千枚岩及薄—中厚层灰岩等。在深灰色钙质千枚岩及灰岩类层中富产腕足、珊瑚等化石。厚度>1600米。

  第二岩性段(D22xh2):沿第一岩性段北出露,按岩性组合特征及地层层序可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下亚段(D22xh21):下部主要为中—厚层灰岩夹钙质千枚岩和薄板状灰岩;中部灰色钙质千枚岩为主夹薄板状灰岩;上部黑色炭质灰岩为主,夹少量钙质砂岩。厚1835米。上亚段(D22xh22):下部以灰色钙质粉砂岩、砂质千枚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和灰岩透镜体;上部以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夹钙质细砂岩。厚850米。

  第三岩性段(D22xh3):分布较广,也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亚段。

  下亚段(D22xh31):主要为灰绿色钙质千枚岩夹灰岩,性坚硬。在安家山大断裂通过使灰岩遭受硅化,硅化灰岩中产铅锌矿。灰岩中富产珊瑚、腕足等化石。厚425米。

  上亚段(D22xh32):主要为灰—浅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灰岩及砂质千枚岩等。灰岩有的含砂质,可称砂质灰岩,有时则相变为砂岩千枚岩和灰岩产珊瑚、腕足化石等。厚560米。该层位中有石英脉型铜矿化。

  第四岩性段(D22xh4):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局部夹少量千枚岩。厚175米。

  第五岩性段(D22xh5):按沉积旋回和岩性特征可划分上、下两部分。

  下亚段(D22xh51):下部分厚层灰色钙砂岩夹少量千枚岩;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厚200米。上亚段(D22xh52):主要为黑色炭质千枚岩,灰色、紫红色薄层粉砂岩,灰色板状灰岩夹少量砂岩等。产腕足类化石。厚>150米。

  由上述岩性特征及沉积韵律和所产化石特征看,显示出浅海至半深海相沉积特点,有时由砂岩突变为厚层灰岩,粒度变化快,说明当时海进速度急剧。有千枚岩、薄板状灰岩夹砂岩、灰岩等表明当时海水振荡频繁

  二、区域构造

  区域上褶皱构造发育,形态复杂。大的北斜有吴家山、毕家山、洛坝、邓家山、巨家坪等背斜,其之间的向斜构造,轴向近东西,它们控制区域地层的展布及铅、锌、铜等多金属矿产的分布。

  区域新断裂构造发育,以近东西走向为主,北东—北北东向次之,再次为北西向。它们多现压扭性特征,并具多期活动特点。特别是东西向断裂明显的继承了前泥盆纪东西向断裂或为同生断裂构造。它们往往控制区域多金属矿田、矿带等。与它们平行的次级断裂及其派生的各组方向的裂隙、节理或劈理等多为成矿及容矿构造。

  三、矿体特征

  根据工程见矿情况,经分析对比连接,本次圈定铜矿体6个,其中麻艾地沟4个,新水泉沟2个。矿体受蚀变断裂带、碳质灰岩控制,矿体产状与岩层、断裂构造产状基本一致,矿体较集中分布在0—4线1822——1925米标高间,且显示20—50米的等间距平行展布特征。

  Ⅰ号矿体由ZK0-1和ZK4-1钻孔及PD4平硐控制,控制长度75米,其斜深控制70米,矿体形态呈似层状。矿体真厚度1.73—3.12,平均厚度2.62米。水平厚度2.00—3.60米,平均3.00米,铜品位0.34—1.54%,平均品位0.66%。品位变化系数47%,真厚度变化系数28%,水平厚度变化系数29%。该矿体倾向30°,倾角60°,受F4断裂控制,赋存于灰岩与千枚岩接触部位的灰岩一侧。

  Ⅱ号矿体由ZK0-1和ZK4-1钻孔控制,控制长度75米,其斜深往下未控制,矿体呈似层状。矿体真厚度2.86—7.12米,平均厚度4.99米。水平厚度3.23—8.20米,平均5.22米。铜品位0.34—1.36%,平均品位0.76%。品位变化系数41%,真厚度变化系数60%,水平厚度变化系数61%,该矿体倾向、倾角同上,受碳质灰岩控制。

  Ⅲ号矿体由ZK0-1和ZK4-1钻孔控制,控制长度75米,斜深控制上还未控制。矿体真厚度1.74—2.69米,平均厚度2.22米。水平厚度2.01—3.03米,平均2.52米。铜品位0.51—1.73%,平均品位0.74%。品位变化系数59%,真厚度变化系数30%,水平厚度变化系数28%,该矿体受碳质灰岩控制。其产状同上所述。

  Ⅳ号矿体由ZK4-1单工程控制,赋存于碳质灰岩中,产状同上,呈透镜状,品位0.74%,真厚度3.35米,水平厚度3.86米。品位变化系数40%。

  Ⅴ号矿体由WPD2平硐和ZKW1-1钻孔控制,矿体长度未控制,控制斜深23.8米,矿体真厚度1.13—1.50米,平均厚度1.32米。水平厚度1.20—1.60米,平均厚度1.40米。铜品位0.34—3.27%。品位变化系数139%,真厚度变化系数20%。水平厚度变化系数20%。该矿体受F3断裂控制,赋存于砂岩和灰岩接触部位的碳质灰岩中。产状43°—50°∠69°—74°,矿体呈小透镜状。

  Ⅵ号矿体由WPD1平硐单工程控制,经ZKW0-1和ZKW0-2钻孔深部揭露未见矿,长度方向上未控制。矿体真厚度1.50米,水平厚度1.60米,品位3.27%。矿体产状45°∠70°,呈鸡窝状。矿体受F4断裂控制。赋存于砂岩和灰岩接触部位的碳质灰岩中。

  上述矿体规模小,品位较底。矿体呈透镜状、鸡窝状等。有的矿体(Ⅴ、Ⅵ号)往往深部明显降低或无矿,显尖灭之趋势。

  四、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1、控矿因素

  (1)、本矿床属西成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带西延段,矿(化)体严格受层位、岩性和断裂联合控制,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西汉水群第三岩性段碎屑岩与碳酸岩接触部位靠灰岩一侧的蚀变断裂带中。矿化部位常见礁灰岩、含炭质灰岩,铜矿就赋存在碳质灰岩中。

  (2)、据邻区资料(硐花沟—滩后头),矿床的成矿温度介于60℃—277℃(爆裂温度)之间,属中低温。这与本区一套中低温矿石矿物组合是相吻合的。

  (3)、硫同位素特征在9.0 —18.2%之间,属沉积之蒸发岩型硫,反映硫的分作用除动力效应外还有热力效应的影响,说明成矿除沉积作用外,还有后期改造叠加作用,但其改造的力度较弱。

  2、矿床成因

  由成矿温度、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及硫同位素特征分析,该铜矿床成因与层位、岩性、岩浆活动有较密切的关系,属沉积—改造型层控铜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