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技术及理论成果
地质风光
矿物晶体及标本展示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技术及理论成果 > 正文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14
浏览: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崔军强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甘肃总队 甘肃天水 741000)

  【摘 要】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也给社会造成的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碍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可预知性不强,因而,在当前社会中对于地质灾害防治上比较消极,一些防治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样一来,造成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滞后性,也给社会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基于此,本文就以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为切入点,对其防治对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对策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国土资源丰富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地质灾害呈现分布范围广、变动大等问题.由于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理性多,控制管理工作较为复杂,给人们生命安全及社会和谐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了大量人员及财产损失,对当地的经济基础建设也造成了较大破坏,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有着极大意义。而通过多年建设,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地质灾害预防、检测机制,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各地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部分地方灾害预防能力和灾害救治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一、地质灾害相关概述

  从当前地质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岩土工程是对当前所处环境地质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的主要工作,更具有直观性、准确性,其本质特征是对当前环境下岩土资源进行开发、加固和利用,而地质灾害防治和处理能够降低地质灾害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项目开发和利用的质量。通过对以往地质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出现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引发灾害现象,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虽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预测和分析,但是在短时间内很难快速实现有效的防控,不可避免的会给人们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二、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

  (一)人为原因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在我国西南内陆地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我国西南内陆地区地形地质、地貌环境较为复杂,山高险峻;其次,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人口压力骤增,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不断提升[1]。如在市政建筑工程中,如果未能根据有关规定对建设地段进行科学评估,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因为地质问题而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或未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市政建设,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在人人类活动过程中,因为经济活动不可避免的造成当地植被的破坏、地下水资被过渡开发等情况,一旦出现较大的降水就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这也是造成当地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诱因。

  (二)自然原因

  导致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地的降水量是和当地地质灾害有着直接关系的重要因素。部分时间段的降水强度、降水季节都可能影响到当地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泥石流、滑坡等为主。其次,是当地地形地质、地貌等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避免的[2]。最后,当地自然情况,如高山、河流、植被覆盖等情况都可能在降水、温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引发重大地质灾害问题。同时,我国是一个以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形为主的国家,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加上人为破坏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三、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是各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共同负责的,相对而言,业务水平处于较高状态,且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并建立了以县为基层单位的防灾、减灾系统。同时,针对国内主要河流通道,都有建立相应的水文监测站。但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到之处[3]。首先,主要是针对大江大河进行监测,而对小江、小河的监测工作则处于空白状态,监测范围相对有限,监测的精确无法保证。同时,各层级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在发生地质灾害时,信息传递速度也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决策以及应急机制的建立。且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只建立在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县级以下行政单位未能建立任何形式的监测中心。此外,还未能形成完善的监测网络。因为各地信息共享度较低,无法形成信息合力,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我国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一)划分地质灾害等级

  地质灾害预测是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和前提要求。因此,各级部门应当集中一切力量,加强前期地质勘探工作,了解有关信息,科学进行地质灾害等级划分工作,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和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勘探工作,及时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几率,并对灾害进行科学的等级评定工作。在了解灾害情况后,还要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相应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4]。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等级划分,也可帮助有关部门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和调整,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资料的使用效率,并为后期地质灾害预防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分别是行政、技术层面的。科学、有效运行的预警机制,可以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状态。首先,在发生地质灾害前,能够在短时间内监测到地质条件可能出现变化的征兆信息,从而为后续的灾害预防、处理争取足够的时间。其次,地质灾害出现后,能够在短时间内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将地质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地区地质灾害信息的共享,帮助其他地区了解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并提前采取处理措施。因此,预警机制应当是一个全面、科学、有效且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机制。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果前期监测的地方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质问题,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停止施工或者迁移。但这是在统一标准上的。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让工程建设和防灾措施同步进行,消除潜在的风险威胁。其次,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公共预警、应急机制,包括信息技术、装备、应用设备等。当出现地质灾害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有关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资源调度,为其救灾工作的有序展提供信息支持。

  五、结语

  地质灾害频发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且因为我国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在当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情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相应能力和救灾能力。这要求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部分地质灾害是无可避免的,但可通过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有效检测的,并通过一些科学手法,将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部分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我们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在保证经济生产活动的同时,避免或者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2]史小龙,李辉,张福水.浅析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知识经济,2013(1):97.

  [3]姜兴武.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11).

  [4]何跃文.浅析地质环境的控制与开发[J].民营科技,2016(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