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文化活动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正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来源: 工勘院
发布时间:2016-01-12
浏览:

  历时近一年,于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将这部大作读完,早想写篇读后感,可忙于各种事情,只能利用最近业余时间来记录思考。《明朝那些事儿》无论是将它作为史记还是小说,无论是于我本人身心还是灵魂,都是值得肯定的。

  结合自己稚嫩的思维,以及浅显的文字去写历史的书评,是相当吃力的,这也是我不愿意用短短几个月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用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品味,才能慢慢理出一点点思绪,品出其中故事的来龙去脉。作者当年明月用自己幽默生动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故事,围绕人物展开叙述,同现代社会进行了对比,使我们更直接的了解到当年官场、战场的浮浮沉沉、血雨腥风,当然作者在叙述时也夹杂了自己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但这却不影响人物性情的真实性以及生动性,反而有助于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人物,明白历史自然规律。

  以前对明朝的了解也只是局限在东厂、锦衣卫,或者说是阉党魏忠贤,貌似感觉明朝也就那样子,可翻开这部大作,如同揭开一个王朝神秘的面纱,也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明朝伟人绝不下五十人,朱棣、王守仁、朱重八、袁崇焕、于谦、张居正、戚继光、顾宪成、徐阶、杨延和、郑和、孙承宗、海瑞等等就在那儿,历史的长河虽一直奔涌向前,但大浪淘沙过后,留下的却是金子般耀眼的光芒,说到这里,我想起《三国演义》开篇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作者正是明朝伟大诗人杨慎,杨延和之子。打开历史的长卷,真是别有洞天,一次次让我眼前一亮。现代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接受信息的量远远大于古人,但我不认为他们的思想、能力就落后于当今人们,如同古之圣贤,他们已经在精神上成了我们的老师,那些一心忠于社稷,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舍身取义的文臣武将,他们的气节使我们现在社会人只能望其项背,以前学《五人墓碑记》,就是摇头晃脑的背课文,但是当真正深入了解到它的历史背景,当我读到他们英勇就义时慷慨激昂的镇定自若,才明白了这世间真的有气节这个东西。再如治世能臣张居正、徐阶,无论是手腕手段还是权谋心术,都让我大开眼界,就单单从思维意识来讲,现代社会人整日面对手机屏幕,也不会学到一张一弛的雄才大略,根本也就没有时间透过现象看到某些深层次的心机诡异,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隐忍心境,他们居庙堂之高而思百姓之苦,为江山,为社稷释放出自己的正能量,处在朝野复杂多变人心险恶的时代,保全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才能谈理想,谈抱负。我之前对战争的理解,除了场面宏大、刺激,下来就是过瘾(估计影视作品看多了),虽然没有机会亲身经历那种震撼的场面,但读了此作,对它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用悲壮、悲惨、悲愤来描述一点不夸张,战争本来就是残酷无情的,胜仗也好,败仗也罢,最终受苦的是百姓,所以用悲来形容,更实际一点,从战争的意义来看,朱元璋的揭竿而起,是肚子咕咕作响的基本需求,朱棣的戎马生平,是永乐盛世的需要,于谦的固守反击,是保住京城命脉的抉择,戚继光的浴血奋战,是倭寇宿命的必然倒向,袁崇焕的宁锦防线,是抵御外寇的最好屏障。从小接触唐诗宋词,感觉文人墨客是唐代、宋代文化的代名词,自己也更是随口就能说出十几个名讳,貌似明朝在这上面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其实不然,只能说自己存在盲区,不了解的就不能妄下结论,明朝文化作品百花齐放,明朝大家也更是百家争鸣。《三国演义》、《西游记》、《牡丹亭》、《聊斋志异》、《西厢记》、《桃花扇》等等一直被传颂至今,《永乐大典》的修成更是明朝文化遗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编写委员会也是我至今见过最庞大的编写团队,主编就是永乐时期的内阁首付,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总理亲自组织编书,据说编写人员达到了两万多人,可谓阵容豪华,当然他们的付出也有了相当大的回报,大典汇集明初之前图书七八千种,编撰可谓匠心独运费尽心血(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了解),共两万多册,约3.7亿字,用稀世珍宝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至于文人大家,更是如同天上璀璨繁星,一颗颗耀眼夺目:解缙—《永乐大典》主要编辑人,小学课文《石灰吟》作者于谦,心学师祖—王阳明,学识渊深、志趣高邈,后面会重点分析,徐渭—明代杰出书画家,唐寅虽有才,很多也是被影视剧捧出来的,与徐渭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旅游狂人徐霞客,编写出旅游日记《徐霞客游记》,开篇日期五月十九日,正是现在的中国旅游日,他们中有的是怀才不遇的书生,有的是仕途得意的高官,但最终都在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用明月的话来分析,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成功。

  从接受教育,踏上学习的征程起,我们就在寻觅智慧,渴望得到天地间真正的道与理,却很少能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道理很简单,圣贤之人,古往今来也就那么几个,他们倾其一生都在格物致知,最后才在一个或者半个领域明白了些东西,并将其悟深悟透,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心学师祖王守仁格物就花掉其人生三分之一的光阴,最后竟将朱大圣人的“存天理,去人欲”推翻,得出人性之上,说白了,和现在提倡的“人性、人权”有点吻合,想明白一件事情可能比较容易,但在明白其规律内涵的同时,去运用、执行,方能收到卓效,哲学家王守仁在苦苦探索终于提出了使自己名垂千古的四字真言:知行合一,这是多么浅显的文字,却又蕴藏着多么深奥的道理,受其影响的国内外名人不胜枚举,成就了一批批能人志士。如蛇般屈伸,可借水土行自由,如龙般变化,可乘风云上九天。一代大师王守仁的经典哲学,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的发生必有其必然性,如同没有绝对一样的两片树叶,历史事件不可能一模一样,历史只是让我们更加洞悉事物的规律,知道人才是决定事物发展导向的控制要素,德才兼备才是时代亘古不变的主流,而对于我,内心强大,少些绝望,生活就会充满希望。